•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浏览次数: 来源: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2-03-22 16:56

2021年,宁国市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根据《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以及省、宣城市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组织保障能力

(一)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制定《宁国市人民政府2021年依法行政重点工作安排》,明确38项重点工作任务。全年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3次,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依法治市工作和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各2次。严格执行法治政府工作年度报告制度,202131日前,宁国市政府向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和宣城市政府报告了2020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并在41日前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

(二)强化考核评价和督促落实。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四个亲自五个同要求,把法治建设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定期听取法治建设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法治述职及考核内容。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第一时间跟进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宪法宣誓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法治建设综合督察,围绕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等重点工作,对全市28家市直重点单位开展全面督察。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点对点印发问题清单,要求被督察单位限时整改并长期坚持,着力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坚持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政府依法履职能力

    (一)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创新服务机制,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不断提升我市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普及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坚持在法定期限内完成行政审批事项并不断压缩办理时限。本年度县乡村三级政务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为1日,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精简审批事项材料,本年度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材料数达0.14件。依法实施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2021年度,共梳理告知承诺制目录清单47项,办件2745件。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梳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285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4种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严格落实涉及证照分离事项双告知制度,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今年共办理涉企证照分离事项667件。建立实体大厅企业开办一窗式综合服务窗口和企业开办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大厅(一网通办平台)。其中企业设立实行全程网办只需0.5个工作日。2021年度,我市新办企业1889家,网上办理1889家,网办率100%

(二)全面落实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在梳理2020年清单的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上级政策和市县规范性文件调整情况,对照省委编办统筹制定的《指导目录》,对三个清单内容进行梳理。20215月底前完成我市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年度集中调整工作,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予以公布。集中调整后的县乡两级权责清单事项分别为3190项和27项,其中县级行政许可事项由165项减少到152项;县乡两级公共服务事项分别是1263项和401项;县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事项 92项。全面落实并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负面清单制度。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建立健全52184户抽查对象名录库和937名执法人员名录库。2021年,宁国市共编制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任务129项,全部完成并公示。完善招投标领域联动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力度,形成信息共享、线索互送、联合调查的监管体系,2021年以来,共排查项目27个,组织职能部门召开案件会商会4次,移交城管及公安部门违法违规线索2条,约谈投标单位11家共计33人次。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数据可共享可分析可预警。截至目前,已认领监管目录事项969个,编制检查实施清单760个,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其他等四类监管行为采集共计10889条,年度监管动态224条,曝光81条,监管行为覆盖率100%。全面梳理现有涉企现场检查事项,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梳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共285项,直接取消审批10项,审批改备案3项,实行告知承诺97项和优化审批服务175项。认真落实双公示工作制度,归集共享信用信息。建立健全“7天双公示常态化工作机制,积极配合做好市县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2021全年我市共归集双公示信息24393条,其中行政处罚2515条,行政许可21878条。发布12批次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共计137人次,5名失信被执行人主动达成和解协议,发布4期宁国市诚信红黑榜

(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认真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全年审查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增量文件12件,其中3件提出予以修改的审查意见。及时更新《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服务手册》,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办事,方便部门执行,方便社会监督。坚持实行一次性告知,积极为企业答疑解难。压缩办结时限,把法定10-2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办结,能合并审批的尽量合并审批,提高服务效率,未出现一起超期办结事项。做好《涉企收费清单》动态调整工作,全年为企业减负约7200万元。

(五)优化公共服务。全面推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工作,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实现37个市直部门、19个乡镇(街道)、120个村(社区)进驻皖事通办平台宁国分厅,可办政务服务事项12225个,四级网办深度达99.9%。组织开展事项清单自查自检,全面提升服务指南各项要素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7x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完善7x24小时自助服务区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场所211个,关联自助服务设备253台,保障政务服务事项 全程网办。全面促进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办事流程联动,通过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方式,打破地域阻隔和数据壁垒,强化业务协同,切实解决群众异地办事的堵点难点问题。2021年度梳理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84个。与浙江省安吉县、南京市建邺等成功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实现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跨层级通办全覆盖。全面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积极推进群众办事主动评价、办件评价覆盖和差评整改工作,年度评价总量127万件。积极整合政府及部门服务热线,2021年,“12345”热线共接听各类案件20414件,派单4986件,政民互动派单633件。承办宣城12345热线和宣城政务服务网、宣城政民互动309件,办结率均达100%

    三、坚持科学精准规范,全面提升政府依法治理能力

    (一)全面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宣城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发布程序。严格执行三统一制度和有效期制度,凡未列入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的,原则上不予制定。规范性文件发布后法定期限内均向宁国市人大常委会和宣城市人民政府备案,《宁国市青龙湾水域船舶及浮动设施管理办法》已印发实施。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动态管理。开展涉及《长江保护法》、行政处罚、自然保护地等多个专项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清理结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向社会公布。完成全市七次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首次将市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纳入统一清理范围,并将清理结果与市政府文件清理结果一起公布,清理结果为37件规范性文件予以保留,23件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3件规范性文件限期进行修订。

四、坚持科学民主合法,全面提升政府依法决策能力

(一)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凡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一律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市政府专题会集体决策。坚持依法决策,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质量,落实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着力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

(二)全面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严格落实《安徽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宣城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事项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会议审议。2021年共审查重大合同17件、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议题144件。将《安徽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宣城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纳入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和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落实《宁国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提前介入机制实施办法》,对征地拆迁、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法律关系复杂或存在较大法律风险的重大事项启动合法性审查提前介入程序,为政府依法决策提供服务和参考。建立决策机关跟踪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制度,对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较多意见的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决策后评估。

(三)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市委、市政府、市直各单位、各乡镇街道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法律顾问作用提升政府依法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和《宁国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进一步规范法律顾问管理,引导法律顾问积极参与重大涉法事务的审查,及时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将市政府法律顾问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效调动政府法律顾问参与政府法治工作的积极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公职律师工作的实施方案》,着力发挥公职律师作用。

五、坚持从严从实管理,全面提升政府综合执法能力

(一)行政执法权责统一、权威高效。严格落实《行政处罚法》,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市场监管、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单位运转顺畅,执法有力,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无逾期未查未决案件。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重新梳理乡镇综合执法委托行政处罚目录85项,保障乡镇委托执法工作正常开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案件移送制度全面执行,2021年共上报案件信息204条,移送或通过筛查发现涉嫌犯罪案件13件,刑事案件处理11件。

(二)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必须向社会公布。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并实现全面系统归档保存,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进一步加大执法人员、经费、资源、装备等向基层一线倾斜力度。

(三)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综合委托执法业务培训及执法资格、专门法律知识考试,12家行政执法单位60余人参加培训与考试。组织全市27家行政执法单位开展执法案卷自查自评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在安徽省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平台上共完成42家执法单位、1200余名执法人员、29名执法监督人员和347件行政处罚案件的信息维护工作。

六、坚持正确工作导向,全面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一)树立重视法治素养用人导向。强化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干部德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严格落实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将法治素质和违纪违法考察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切实将遵纪守法、法治素质高、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好干部选出来。

(二)完善法治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宁国市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工作办法(试行)》,其中发展考核部分明确将深化改革和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纳入重要内容,直接运用目标管理考核结果。2021年完成18个乡镇街道58个市直单位、4个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517名领导干部的年度综合考核工作,全方位了解各单位班子整体功能及班子成员个体作用发挥情况,为下一步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持续强化法治教育培训。印发《关于印发<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工作方案》,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和党校主题班次重点课程。2021年市委、市政府举办法治专题讲座3期,全市各单位共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210余次、集中宣传7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6万余人。组织开展政府及其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旁听人民法院庭审活动2场次。

七、坚持多元调处化解,全面提升政府为民服务能力

(一)完善依法化解纠纷机制。信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有效运行,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均能够通过法定渠道得到解决。人民群众对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打造矛盾纠纷、信访事项全链条解决模式。实现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2021年全市各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5795件,成功调处5781件,成功率为99.76%。实施普法责任制三单一书制度,73家单位完成年度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报备。规范月提示 季督办 年考核工作机制,强化重点事项跟踪问效。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各职能部门围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优化营商环境、民法典宣传等重点工作,结合“3·8”“3·15”“4·15”“5·12”“6·5”“12·4”等重要节点,举行集中宣传活动,并通过法律讲堂、以案释法、现场咨询等方式,着力营造浓厚的全民学法氛围。

(二)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积极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有效整合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职责,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严格遵守案件办理程序规定。建立健全开庭信息推送制度、庭前提醒制度、定期统计通报制度,实现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100%出庭应诉。与市检察院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复议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加大案件调查及行政调解力度,多渠道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2021年度,共接收行政复议申请34件,受理32件,办结32件,结案率100%。其中不予受理2件,复议维持8件,复议终止19件,行政调解2件,撤销1件。办理以宁国市政府为被申请人的国务院裁决案件答辩2件,目前尚未结案。以宁国市政府为被申请人的检察监督案件答复5件,均不支持检察请求。办理以宁国市政府为被告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5件,二审行政诉讼案件答辩7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

八、坚持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政府依法处突能力

(一)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推进区域应急协作联动能力建设。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三地应急管理部门,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围绕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加强跨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全方位协同联动目标,建立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机制,签订协作机制备忘录。修订完善《宁国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导制定各类应急预案1083个,其中总体应急预案1个、部门应急预案25个、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应急预案125个、企业应急预案807个、事业单位、非企业重点单位应急预案125个。在应急预案指导制定过程中,充分考量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求,通过应急广播、无人机、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智能化方式辅助应急管理。同时预案也涉及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危机沟通内容,坚决遏制无序应急处置情况的发生。

(二)提高突发事件依法处置能力。2021年以来,累计排查安全隐患590处,立案查处10起(含事故案件1起),累计处罚60余万元,无主体不服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扎实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2021年,全市共完成应急领域321项承灾体、196项综合减灾能力、706条历史灾害、1040条家庭减灾能力相关数据调查统计。举办突发事件应对培训和应急演练,依托应急大讲坛、应急干部网络学院等进行线上培训学习20期;组织开展山地搜救、水上救援等专业技能培训23次;建立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机制,举办森林防灭火、消防、应急救护培训班6210人。联合蓝天救援队、中铁五局、青龙湾机场,开展防汛抢险、森林火灾扑救等不同层次的预案演练56场,累计参与演练2241人次。

九、坚持科学有效监督,全面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一)自觉接受各类监督。坚持将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局统筹规划,突出党内监督主导地位。自觉接受、配合监察机关开展的监督工作。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1件、政协提案137件。2021年,宁国市法院共受理行政诉讼案件35件、行政赔偿案件2件、行政非诉案件 20件,在审理过程中行政机关均能够及时移送案件材料,不存在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现象。

(二)加强行政监督。市委审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宁国市委审计委员会2021年度工作要点》《宁国市审计机关2021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按计划组织并完成审计项目46个,其中预算执行审计项目9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23个,专项审计项目5个,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1个,政府投资审计项目8个。

(三)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政务公开,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决策和管理服务更加透明规范,为实现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政务公开培训4期,主动公开信息50605条,召开新闻发布会和政府开放日33场,开展在线访谈10期,编辑宁国市人民政府公报12期。指导和办理依申请公开23件,对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答复率达100%

虽然我市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少数单位对法治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履职不够积极,主动担当作为不够;法治专业人才培育、执法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依法履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清单过于简单,更新不及时;个别部门为追求工作效率把一些行政规范性文件以普通文件形式制定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2022年,我市将按照《宁国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要求,继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和检查考核,从严从实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重点做到:一是谋好布局、找准路径、协同推进,进一步细化法治政府建设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法治政府建设重点任务,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三是以争创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突破口,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措施,特别是对一些重点指标、问题短板,明确责任单位,加强工作调度、督促指导和整改提升,着力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