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三个执行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意见(财产调查+修改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款物管理)

浏览次数: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时间:2019-09-04 09:05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决定》

 

201711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07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751日起施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07次会议决定,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二条:被执行人具有本规定第一条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情形的,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期限为二年。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抗拒执行情节严重或具有多项失信行为的,可以延长一至三年。

 

  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删除失信信息。”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得依据本规定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一)提供了充分有效担保的;

 

  (二)已被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的财产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务的;

 

  (三)被执行人履行顺序在后,对其依法不应强制执行的;

 

  (四)其他不属于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形。”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条:被执行人为未成年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五、将第二条改为第五条,修改为:人民法院向被执行人发出的执行通知中,应当载明有关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风险提示等内容。

 

  申请执行人认为被执行人具有本规定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并作出决定。人民法院认为被执行人具有本规定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也可以依职权决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人民法院决定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应当制作决定书,决定书应当写明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理由,有纳入期限的,应当写明纳入期限。决定书由院长签发,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决定书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律文书送达方式送达当事人。”

 

  六、将第三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执行法院申请纠正:

 

  (一)不应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

 

  (二)记载和公布的失信信息不准确的;

 

  (三)失信信息应予删除的。”

 

  七、将第四条改为第六条,第(一)项修改为: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

 

  八、将第六条改为第八条,将第三款改为:国家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

 

  将第四款改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上级单位、主管部门或者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九条:不应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撤销失信信息。

 

  记载和公布的失信信息不准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更正失信信息。”

 

  十、将第七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一)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人民法院已执行完毕的;

 

  (二)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且已履行完毕的;

 

  (三)申请执行人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

 

  (四)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

 

  (五)因审判监督或破产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失信被执行人中止执行的;

 

  (六)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执行的;

 

  (七)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执行的。

 

  有纳入期限的,不适用前款规定。纳入期限届满后三个工作日内,人民法院应当删除失信信息。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被执行人具有本规定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重新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六个月内,申请执行人申请将该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二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申请纠正的,执行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纠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纠正;理由不成立的,决定驳回。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驳回决定不服的,可以自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

 

  复议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公布、撤销、更正、删除失信信息的,参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根据本决定,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20137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2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711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07次会议

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

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修正)

 

  为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第二条 被执行人具有本规定第一条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情形的,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期限为二年。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抗拒执行情节严重或具有多项失信行为的,可以延长一至三年。

 

  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删除失信信息。

 

  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得依据本规定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一)提供了充分有效担保的;

 

  (二)已被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的财产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务的;

 

  (三)被执行人履行顺序在后,对其依法不应强制执行的;

 

  (四)其他不属于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形。

 

  第四条 被执行人为未成年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第五条 人民法院向被执行人发出的执行通知中,应当载明有关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风险提示等内容。

 

  申请执行人认为被执行人具有本规定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并作出决定。人民法院认为被执行人具有本规定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也可以依职权决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人民法院决定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应当制作决定书,决定书应当写明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理由,有纳入期限的,应当写明纳入期限。决定书由院长签发,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决定书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律文书送达方式送达当事人。

 

  第六条 记载和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应当包括:

 

  (一)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

 

  (二)作为被执行人的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

 

  (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和被执行人的履行情况;

 

  (四)被执行人失信行为的具体情形;

 

  (五)执行依据的制作单位和文号、执行案号、立案时间、执行法院;

 

  (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记载和公布的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通过该名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

 

  各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法院公告栏等其他方式予以公布,并可以采取新闻发布会或者其他方式对本院及辖区法院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通报,供相关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

 

  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征信机构通报,并由征信机构在其征信系统中记录。

 

  国家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上级单位、主管部门或者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第九条 不应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撤销失信信息。

 

  记载和公布的失信信息不准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更正失信信息。

 

  第十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一)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人民法院已执行完毕的;

 

  (二)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且已履行完毕的;

 

  (三)申请执行人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

 

  (四)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

 

  (五)因审判监督或破产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失信被执行人中止执行的;

 

  (六)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执行的;

 

  (七)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执行的。

 

  有纳入期限的,不适用前款规定。纳入期限届满后三个工作日内,人民法院应当删除失信信息。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被执行人具有本规定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重新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六个月内,申请执行人申请将该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一条 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执行法院申请纠正:

 

  (一)不应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

 

  (二)记载和公布的失信信息不准确的;

 

  (三)失信信息应予删除的。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申请纠正的,执行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纠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纠正;理由不成立的,决定驳回。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驳回决定不服的,可以自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

 

  复议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公布、撤销、更正、删除失信信息的,参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7年1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0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7年2月28日

 

法释〔20178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71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08

会议通过,自201751日起施行)

 

  为规范民事执行财产调查,维护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执行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应当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被执行人应当如实报告财产;人民法院应当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进行调查,根据案件需要应当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查的,同时采取其他调查方式。

 

  第二条 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应当填写财产调查表。财产线索明确、具体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调查核实;情况紧急的,应当在三日内调查核实。财产线索确实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

 

  申请执行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查明财产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

 

  第三条 人民法院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或依职权责令被执行人报告财产情况的,应当向其发出报告财产令。金钱债权执行中,报告财产令应当与执行通知同时发出。

 

  人民法院根据案件需要再次责令被执行人报告财产情况的,应当重新向其发出报告财产令。

 

  第四条 报告财产令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提交财产报告的期限;

 

  (二)报告财产的范围、期间;

 

  (三)补充报告财产的条件及期间;

 

  (四)违反报告财产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载明的其他事项。

 

  报告财产令应附财产调查表,被执行人必须按照要求逐项填写。

 

  第五条 被执行人应当在报告财产令载明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书面报告下列财产情况:

 

  (一)收入、银行存款、现金、理财产品、有价证券;

 

  (二)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

 

  (三)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

 

  (四)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份额、信托受益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财产。

 

  被执行人的财产已出租、已设立担保物权等权利负担,或者存在共有、权属争议等情形的,应当一并报告;被执行人的动产由第三人占有,被执行人的不动产、特定动产、其他财产权等登记在第三人名下的,也应当一并报告。

 

  被执行人在报告财产令载明的期限内提交书面报告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延长期限;申请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适当延长。

 

  第六条 被执行人自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至提交书面财产报告之日,其财产情况发生下列变动的,应当将变动情况一并报告:

 

  (一)转让、出租财产的;

 

  (二)在财产上设立担保物权等权利负担的;

 

  (三)放弃债权或延长债权清偿期的;

 

  (四)支出大额资金的;

 

  (五)其他影响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权实现的财产变动。

 

  第七条 被执行人报告财产后,其财产情况发生变动,影响申请执行人债权实现的,应当自财产变动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补充报告。

 

  第八条 对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情况,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听证。

 

  申请执行人申请查询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情况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申请执行人及其代理人对查询过程中知悉的信息应当保密。

 

  第九条 被执行人拒绝报告、虚假报告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报告财产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被执行人拒绝报告、虚假报告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报告财产情况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产报告程序终结:

 

  (一)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的;

 

  (三)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

 

  (四)人民法院认为财产报告程序应当终结的其他情形。

 

  发出报告财产令后,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被执行人仍应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履行补充报告义务。

 

  第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现场调查等方式向被执行人、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被执行人的身份信息和财产信息,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协助办理。

 

  人民法院对调查所需资料可以复制、打印、抄录、拍照或以其他方式进行提取、留存。

 

  申请执行人申请查询人民法院调查的财产信息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需要决定是否准许。申请执行人及其代理人对查询过程中知悉的信息应当保密。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进行调查,与现场调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人民法院调查过程中作出的电子法律文书与纸质法律文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协助执行单位反馈的电子查询结果与纸质反馈结果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四条 被执行人隐匿财产、会计账簿等资料拒不交出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搜查措施。

 

  人民法院依法搜查时,对被执行人可能隐匿财产或者资料的处所、箱柜等,经责令被执行人开启而拒不配合的,可以强制开启。

 

  第十五条 为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可以传唤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直接责任人员到人民法院接受调查询问。

 

  对必须接受调查询问的被执行人、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经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其到场;上述人员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相关规定通知有关单位协助查找。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已经办理查封登记手续的被执行人机动车、船舶、航空器等特定动产未能实际扣押的,可以依照相关规定通知有关单位协助查找。

 

  第十七条 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执行人认为其有拒绝报告、虚假报告财产情况,隐匿、转移财产等逃避债务情形或者其股东、出资人有出资不实、抽逃出资等情形的,可以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委托审计机构对该被执行人进行审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决定是否准许。

 

  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决定审计的,应当随机确定具备资格的审计机构,并责令被执行人提交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

 

  被执行人隐匿审计资料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搜查措施。

 

  第十九条 被执行人拒不提供、转移、隐匿、伪造、篡改、毁弃审计资料,阻挠审计人员查看业务现场或者有其他妨碍审计调查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审计费用由提出审计申请的申请执行人预交。被执行人存在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财产情况,隐匿、转移财产或者其他逃避债务情形的,审计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未发现被执行人存在上述情形的,审计费用由申请执行人承担。

 

  第二十一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发布悬赏公告查找可供执行的财产。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悬赏金的数额或计算方法;

 

  (二)有关人员提供人民法院尚未掌握的财产线索,使该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得以全部或部分实现时,自愿支付悬赏金的承诺;

 

  (三)悬赏公告的发布方式;

 

  (四)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决定是否准许。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决定悬赏查找财产的,应当制作悬赏公告。悬赏公告应当载明悬赏金的数额或计算方法、领取条件等内容。

 

  悬赏公告应当在全国法院执行悬赏公告平台、法院微博或微信等媒体平台发布,也可以在执行法院公告栏或被执行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等处张贴。申请执行人申请在其他媒体平台发布,并自愿承担发布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第二十三条 悬赏公告发布后,有关人员向人民法院提供财产线索的,人民法院应当对有关人员的身份信息和财产线索进行登记;两人以上提供相同财产线索的,应当按照提供线索的先后顺序登记。

 

  人民法院对有关人员的身份信息和财产线索应当保密,但为发放悬赏金需要告知申请执行人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有关人员提供人民法院尚未掌握的财产线索,使申请发布悬赏公告的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得以全部或部分实现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悬赏公告发放悬赏金。

 

  悬赏金从前款规定的申请执行人应得的执行款中予以扣减。特定物交付执行或者存在其他无法扣减情形的,悬赏金由该申请执行人另行支付。

 

  有关人员为申请执行人的代理人、有义务向人民法院提供财产线索的人员或者存在其他不应发放悬赏金情形的,不予发放。

 

  第二十五条 执行人员不得调查与执行案件无关的信息,对调查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后,本院以前公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款物管理工作的规定

法发〔20176

 

最高人民法院

印发《关于执行款物管理工作的规定》的通知

 

  为规范人民法院对执行款物的管理工作,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参照有关财务管理规定,结合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执行款物,是指执行程序中依法应当由人民法院经管的财物。

 

  第二条 执行款物的管理实行执行机构与有关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原则。

 

  第三条 财务部门应当对执行款的收付进行逐案登记,并建立明细账。

 

  对于由人民法院保管的查封、扣押物品,应当指定专人或部门负责,逐案登记,妥善保管,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

 

  执行机构应当指定专人对执行款物的收发情况进行管理,设立台账、逐案登记,并与执行款物管理部门对执行款物的收发情况每月进行核对。

 

  第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开设执行款专户或在案款专户中设置执行款科目,对执行款实行专项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付。

 

  人民法院应当采取一案一账号的方式,对执行款进行归集管理,案号、款项、被执行人或交款人应当一一对应。

 

  第五条 执行人员应当在执行通知书或有关法律文书中告知人民法院执行款专户或案款专户的开户银行名称、账号、户名,以及交款时应当注明执行案件案号、被执行人姓名或名称、交款人姓名或名称、交款用途等信息。

 

  第六条 被执行人可以将执行款直接支付给申请执行人;人民法院也可以将执行款从被执行人账户直接划至申请执行人账户。但有争议或需再分配的执行款,以及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应当将执行款划至执行款专户或案款专户。

 

  人民法院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扣划的执行款,应当划至执行款专户或案款专户。

 

  第七条 交款人直接到人民法院交付执行款的,执行人员可以会同交款人或由交款人直接到财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交付现金的,财务部门应当即时向交款人出具收款凭据;交付票据的,财务部门应当即时向交款人出具收取凭证,在款项到账后三日内通知执行人员领取收款凭据。

 

  收到财务部门的收款凭据后,执行人员应当及时通知被执行人或交款人在指定期限内用收取凭证更换收款凭据。被执行人或交款人未在指定期限内办理更换手续或明确拒绝更换的,执行人员应当书面说明情况,连同收款凭据一并附卷。

 

  第八条 交款人采用转账汇款方式交付和人民法院采用扣划方式收取执行款的,财务部门应当在款项到账后三日内通知执行人员领取收款凭据。

 

  收到财务部门的收款凭据后,执行人员应当参照本规定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办理。

 

  第九条 执行人员原则上不直接收取现金和票据;确有必要直接收取的,应当不少于两名执行人员在场,即时向交款人出具收取凭证,同时制作收款笔录,由交款人和在场人员签名。

 

  执行人员直接收取现金或者票据的,应当在回院后当日将现金或票据移交财务部门;当日移交确有困难的,应当在回院后一日内移交并说明原因。财务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七条第二款规定办理。

 

  收到财务部门的收款凭据后,执行人员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办理。

 

  第十条 执行人员应当在收到财务部门执行款到账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执行款的核算、执行费用的结算、通知申请执行人领取和执行款发放等工作。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报经执行局局长或主管院领导批准后,可以延缓发放:

 

  (一)需要进行案款分配的;

 

  (二)申请执行人因另案诉讼、执行或涉嫌犯罪等原因导致执行款被保全或冻结的;

 

  (三)申请执行人经通知未领取的;

 

  (四)案件被依法中止或者暂缓执行的;

 

  (五)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延缓发放执行款的。

 

  上述情形消失后,执行人员应当在十日内完成执行款的发放。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发放执行款,一般应当采取转账方式。

 

  执行款应当发放给申请执行人,确需发放给申请执行人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的,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但依法应当退还给交款人的除外。

 

  第十二条 发放执行款时,执行人员应当填写执行款发放审批表。执行款发放审批表中应当注明执行案件案号、当事人姓名或名称、交款人姓名或名称、交款金额、交款时间、交款方式、收款人姓名或名称、收款人账号、发款金额和方式等情况。报经执行局局长或主管院领导批准后,交由财务部门办理支付手续。

 

  委托他人代为办理领取执行款手续的,应当附特别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代理人是律师的,应当附所在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公函及律师执照复印件。

 

  第十三条 申请执行人要求或同意人民法院采取转账方式发放执行款的,执行人员应当持执行款发放审批表及申请执行人出具的本人或本单位接收执行款的账户信息的书面证明,交财务部门办理转账手续。

 

  申请执行人或委托代理人直接到人民法院办理领取执行款手续的,执行人员应当在查验领款人身份证件、授权委托手续后,持执行款发放审批表,会同领款人到财务部门办理支付手续。

 

  第十四条 财务部门在办理执行款支付手续时,除应当查验执行款发放审批表,还应当按照有关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审核。

 

  第十五条 发放执行款时,收款人应当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款凭证。财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发放执行款的,人民法院可以将执行款提存:

 

  (一)申请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绝领取的;

 

  (二)申请执行人下落不明的;

 

  (三)申请执行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的;

 

  (四)按照申请执行人提供的联系方式无法通知其领取的;

 

  (五)其他不能发放的情形。

 

  第十七条 需要提存执行款的,执行人员应当填写执行款提存审批表并附具有提存情形的证明材料。执行款提存审批表中应注明执行案件案号、当事人姓名或名称、交款人姓名或名称、交款金额、交款时间、交款方式、收款人姓名或名称、提存金额、提存原因等情况。报经执行局局长或主管院领导批准后,办理提存手续。

 

  提存费用应当由申请执行人负担,可以从执行款中扣除。

 

  第十八条 被执行人将执行依据确定交付、返还的物品(包括票据、证照等)直接交付给申请执行人的,被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出具物品接收证明;没有物品接收证明的,执行人员应当将履行情况记入笔录,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后附卷。

 

  被执行人将物品交由人民法院转交给申请执行人或由人民法院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交接的,执行人员应当将交付情况记入笔录,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后附卷。

 

  第十九条 查封、扣押至人民法院或被执行人、担保人等直接向人民法院交付的物品,执行人员应当立即通知保管部门对物品进行清点、登记,有价证券、金银珠宝、古董等贵重物品应当封存,并办理交接。保管部门接收物品后,应当出具收取凭证。

 

  对于在异地查封、扣押,且不便运输或容易毁损的物品,人民法院可以委托物品所在地人民法院代为保管,代为保管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应当确定专门场所存放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的物品。

 

  第二十一条 对季节性商品、鲜活、易腐烂变质以及其他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及时处理,将价款交付人民法院;必要时,执行人员可予以变卖,并将价款依照本规定要求交财务部门。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被执行人交付,且属于执行依据确定交付、返还的物品,执行人员应当自查封、扣押或被执行人交付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执行费用的结算、通知申请执行人领取和发放物品等工作。不属于执行依据确定交付、返还的物品,符合处置条件的,执行人员应当依法启动财产处置程序。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解除对物品的查封、扣押措施的,除指定由被执行人保管的外,应当自解除查封、扣押措施之日起十日内将物品发还给所有人或交付人。

 

  物品在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期间,因自然损耗、折旧所造成的损失,由物品所有人或交付人自行负担,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符合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对物品进行提存。

 

  物品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提存拍卖或者变卖该物品所得价款。

 

  第二十五条 物品的发放、延缓发放、提存等,除本规定有明确规定外,参照执行款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执行款物的收发凭证、相关证明材料,应当附卷归档。

 

  第二十七条 案件承办人调离执行机构,在移交案件时,必须同时移交执行款物收发凭证及相关材料。执行款物收发情况复杂的,可以在交接时进行审计。执行款物交接不清的,不得办理调离手续。

 

  第二十八条 各高级人民法院在实施本规定过程中,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以及执行工作实际,可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2006年5月18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款物管理工作的规定(试行)》(法发〔2006〕11号)同时废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