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来源:宣城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21 10:09 |
“这是你的工钱,每人每天150元,26天一共3900元,数一数,请收好!”这是宁国市梅林镇“老村长”调解工作室的一次调解现场。时间回到今年4月,春季采茶正当时,采茶季结束后,50名在宁滞留的河北采茶工却因派遣公司与茶厂在工资结算方面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拿不到工钱,生活陷入困境,也没法及时回家。“老村长”调解工作室联合派出所民警查清事由后,第一时间联系茶厂负责人,历经8小时协商调解,最终帮助他们拿到了工钱,并送他们坐上了回家的大巴车。
这并不是个例。自2022年12月成立以来,梅林镇“老村长”调解工作室以体民情、解民忧为己任,已化解调处纠纷63起,其中协助化解信访积案2起、重大纠纷3起、群体性事件4起、消除网络舆情影响1起、化解情感纠纷6起。目前,工作室有调解员8名,其中专职调解员1名,义务调解员7名,他们都曾担任过梅林镇下辖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都是热心公益事业、深得群众信赖的“老村长”。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以“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为工作目标,“老村长”调解室提出同出警出诊、同巡逻巡诊、同值班坐诊的“三同三诊”工作制。接到有关矛盾纠纷警情时,调解员联合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调解员参与敏感节点、重要节假日派出所民警巡逻,发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提升工作效率。提前“预约”纠纷当事双方在值班时间到所开展矛盾化解工作,使双方都心平气和、心情愉悦地参与,同时也可避免纠纷当事人来回奔波之苦,提升工作效率。
“老村长”们以《人民调解法》为指引,坚持公平、公正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围绕法、理、情工作原则,结合辖区实际和工作经验,总结形成“三字”特有工作法——“早”“热”“冷”。
围绕“早”字。某些容易引起信访、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在初期往往都是一些小矛盾、小摩擦,作为化解民间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期,化解在萌芽状态,对调解组织来说意义重大,“老村长”调解工作室坚持早发现、早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讲究“热”字。梅林镇某村村民组郭某与李某系邻居关系,两人因相邻房屋间排水沟涵管排水问题发生争吵。调解中,掌握双方急于化解矛盾纠纷的“热”切心理,在宣传有关医疗费误工费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适时掌握火候,因势利导,要求双方尊重事实,从和谐邻里关系角度顺利化解矛盾纠纷。
巧用“冷”字。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往往是不冷静或头脑发热引发的,此时,如何让当事双方冷静下来就是调解的关键。梅林镇某村村民陈某发现其新建不到3年的房屋产生细小裂缝,认为该裂缝系某加工厂扩建时挖地基造成,双方就房屋损坏赔偿问题,多次协调未果。期间,陈某还通过阻扰该厂正常生产以索取赔偿。考虑到此次纠纷的实际情况,“老村长”们并未急于组织调解,而是借用“冷”字工作法,分别走访双方当事人,认真听取双方诉求,劝告双方冷静思考、理性处事。经过半个月的“冷静期”,在“老村长”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一起信访案件就此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