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安徽法治报】细品宛陵好“枫”景 良法善治“绘”平安

浏览次数: 来源: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4-02-28 16:45

宣城市古称宣州、宛陵。近年来,宣城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质,立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握手言和”调解品牌,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让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种子在宣城落地开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凝心“聚能” 发挥党建引领

宣城市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坚持党建引领的中心主题不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基层党组织为堡垒,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积极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绩溪县荆州乡面对历年来山核桃采收期间因偷打、偷盗引发大量矛盾纠纷、伤人亡人事件等问题,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整合民情民意,全面动员,形成合力。

汇集民意民智。针对山核桃采摘存在问题,及时成立4个调研组,深入4个行政村和所辖村民组,集中走访近400余户山核桃种植户,切实掌握群众对采收工作意见建议,形成意见清单,为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民事民议。根据群众意见,借鉴其他地区好的思路,制定出荆州乡山核桃采摘期间护收方案。组织召开乡村两级干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护收方案进行多轮研究商议,保证护收方案合情合理合规。

强化政民联动。成立以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山核桃护收领导小组和4个护收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组织干部群众全力做好宣传发动、值守巡逻、应急保障、矛盾调处工作,全方位形成工作闭环,维护山核桃采摘秩序。全乡3万余亩山核桃林无一起偷打、盗拾情况发生,山核桃采收引发的矛盾纠纷从每年的80余起降至个位数,下降幅度超95%。山核桃已成为荆州乡致富的农业主导产业,年产值达1亿元。

旌德县三溪镇双河村以党建为引领,坚持“问题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始终将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坚守为民情怀,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该村织密网格,按照“属地管理、界限清晰、规模适度、动态调整、无缝覆盖”的原则,建立了“群众自治第一线、村民组长筑防线和两委干部守底线”基层治理三条线,多层级全覆盖服务全村507户村民。同时,通过主动招募、村民组长推荐及村党组织审核等程序,选拔组建了一支由离任村干部、无职党员、五老人员和致富带头人等26人为成员的“四大员”队伍,“四大员”们根据不同职责分工常态化开展工作,确保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有效巩固了群众自治第一线。

宁国市中溪镇以“平安中溪”建设为载体,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多责”制度,各级党委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明确镇村第一责任人及干部职责要求,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其他党委成员配合抓、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2023年中溪镇共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各类技能培训20余场次,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针对基层治理工作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多种形式,结合每月的党员活动日、干部夜学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掌握村民的思想动态、发现邻里之间的矛盾、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畅通社情民意的诉求渠道,确保将矛盾纠纷在源头解决。根据各地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党员干部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将所看、所学用于实际调解,将理论转化为实操能力,2023年,中溪镇各级党员干部共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170起,其中成功化解166起,为宁安高速全面贯通、辖区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多维“释能” 深化“三治”融合

宣城市充分发挥自治、德治、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叠加作用,多维度释放善治效能,助力乡村有效治理。

自治在“三治”体系中,处于根本性的地位,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泾县蔡村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听民声、解民忧、保民安”综合解纷工作法,做到“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蔡村镇派出所在实际工作中,创新拓展基层社会治理辅助力量,吸纳133名群众成立“月亮湾义警队”,设立景区“义警工作室”,在信息摸排、矛盾调处等8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开展巡逻200余次,排查并解决问题86件。同时还组建了“救援队”。蔡村镇与宣城市防溺水安全教育基地合作组建“月亮湾水上救援队”,实施水域应急救援专业化管理,在重点水域辅以安装防溺水监控及喊话设备。2023年及时处置突发落水险情96起,紧急抢救溺水游客19起21人,实现溺亡事故“零发生”。组建“监护队”。常态化开展精神障碍患者及疑似患者排查,成立“六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按照“一人一专班,一人一方案”要求组建个性化“监护队”,落实每月随访制度,压实监护责任,多年来无肇事肇祸现象发生。

德治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道德支撑。旌德县俞村镇紧紧围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处理得好”,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固防线。各村根据老传统和旧习俗,顺应新形势,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如凫阳村在约定俗成的村规上扩大“红白理事会”作用,更在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纠纷化解上发挥重要作用;芳岱村则利用老传统,以流动“小板凳”为载体,同围一张桌、同坐一条凳,用“农村土话”引导群众通过协商表达诉求;合锦村则引入“积分制”管理,在遵纪守法、道德规范的基础分值上,以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等工作中群众参与度为标准,设立加分项、减分项,通过评分、赋分及积分兑物品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辖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

在“三治”体系中,法治是自治与德治的保障。宁国市汪溪街道深入挖掘本土法治资源,推进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全市最大的郊野公园,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村公共法律服务点建成率实现全覆盖。积极深化法治家庭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积极开展“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以渡口村全市首例恶势力、联合村盗窃国有资源等案件,以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感受法治正义,领悟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百姓崇法循法行动自觉。完善群众自治。加强基层自治规范性建设,依法制定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创设服务项目,丰富群众自治形式。2023年以来,辖区6个村有9个村庄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先后自发筹措资金100余万元,投工投劳近1000人次,推动乡村盆景变风景成生态,让群众看到最直观的变化,重塑乡村吸引力。强化以德化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广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普及。在汪溪村率先建成新风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完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关爱帮扶和礼遇机制,首创我爱汪溪笑脸墙,打造正向网红打卡点,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积极“赋能” 多元联动调解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随着社会治理结构转变,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宣城市深入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通过多元调解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护航经济发展。

绩溪县板桥头乡尚田村重点突出干群关系建设,围绕“坐下来、讲出来、记下来、查清楚”的工作思路,总结推出“一把公平椅”“一杯舒心茶”“一本记录本”“一顶求真帽”——“四个一”解纷工作法,走出一条“接地气”的乡村治理之路,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矛盾纠纷爆发时,尚田村将心比心,引导矛盾纠纷当事人坐上“公平椅”,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公平、公正,主动放下心理芥蒂。坐下来后,为当事人端上一杯“舒心茶”,拉近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打开群众心结,引导矛盾当事人从坐下来到说出来。尚田村用一本记录本,将所有矛盾纠纷、群众诉求均记录在册,确保群众的每个事项都有答复,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针对群众反映的事,不拖、不躲、不推,第一时间与当事人到现场调查取证。针对证据充分的矛盾纠纷,引导就地解决。

近年来,广德市卢村乡坚持班子成员每人包保一个村,每周一到村里开展入户走访,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广德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星期一原则上全市不召开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确保党政主要领导在属地开门接访。包村干部在走访中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现场能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现场不能解决的,梳理情况后报乡综治中心;矛盾特别复杂的,成立专项工作组,由乡党委书记亲自调度。依据定期召开的矛盾纠纷排查分析会,分析矛盾纠纷发生的重点单位、重点领域,对接访工作、纠纷化解等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干部,取消年度评奖评优资格并予以通报。

2023年,卢村乡通过“温暖星期一”活动,走访群众9874户,排查矛盾纠纷245件,化解221件,化解率90.2%。卢村乡开展“温暖星期一”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宣城市把该活动作为一种工作制度,在全市铺展开来。

在宣城市的矛盾化解工作中,除了以上两个做法之外,还有郎溪县“六步走”解纷工作法。郎溪县公安局郎步派出所针对命案多发态势,积极探索,狠抓“排查、研判、调处、效果、总结、回访”六个关键环节,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当事人握手留影是宣州区狸桥镇“握手言和”调解法的关键环节。狸桥镇“握手言和”调解室每成功调解一起矛盾纠纷,都会安排双方当事人拍摄一张“握手言和”照片进行留存,这既是资料保存,也是当事人遵信守诺的见证。近年来,狸桥镇400多张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照片形成了一面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和谐图”,营造出满满的“和文化”氛围。每次调解前,调解员适时向当事人介绍照片墙上关联案例,使当事人能够在过去案例中感同身受,静下心来换位思考,从而产生思想共鸣,推动当事人想和、愿和、真和,形成“礼让三分、握手言和”的良性循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