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 注册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农历 乙巳年(蛇) 四月十六

鹌鹑狱

浏览次数:164 来源: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5-03-03 09:00

       先是,安石纠察在京刑狱。有少年得斗鹑,其同侪借观之,因就乞之,鹑主不许。借者恃与之狎暱,遂携去,鹑主追及之,踢其胁下,立死。开封府按其人罪当偿死,安石驳之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乃强携以去,乃盗也。此追而殴之,乃捕盗也。虽死,当勿论。府司失入平人为死罪。”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详定,以府断为是。有诏安石放罪。旧制,放罪者皆诣殿门谢。安石自言“我无罪”,不谢,御史台及閤门累移牒趣之,终不肯谢。台司因劾奏之,执政以其名重,释不问,但徙安石他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七》

  解析:“慎刑”与“防弊”的司法监督制约机制

  “王安石误判斗鹑杀人”这一案例因主角是王安石而颇为知名,《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宋史》王安石本传均有记载,后世更给了此案一个专有名称——“鹌鹑狱”。本案的争论焦点是少年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王安石认为少年的行为是“捕盗”因而构成正当防卫,罪不至死,而开封府、审刑院、大理寺对此都持否定态度。这一案例在相关部门之间产生了巨大争议,为我们窥视宋代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窗口。

  宋代司法机构有中央司法机构和地方司法机构之分。在上述案例的简短记载中,宋代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几乎都出场了。开封府,不仅有权审理首都地区的案件,而且可以直接受理皇帝指定管辖的案件而不用受刑部、御史台的复核或监察。大理寺,负责审理地方司法机关上奏的案件,是“上诉审法院”。审刑院,是宋代特有的司法机关,宋太宗时设立,“上诉”案件虽然由大理寺负责审理,可是审理结果必须通过审刑院复核。

  之所以设置如此复杂的司法机构,源于宋人的“慎刑”思想,即减少或者不产生冤错案。而要实现“慎刑”的目的,则必须构建一套权力制约机制,即“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是有宋一代政治制度设立的基本原则:必须分散司法事权,实现司法权内部的制衡,防止任何一个司法机关因权力过大而恣意妄为。

  本案例中,开封府对王安石的意见不服,提出“上诉”,经大理寺、审刑院审理后“维持原判”。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王安石有什么权力驳回开封府的判决呢?这就引出宋代又一独特的司法监督机关:纠察在京刑狱司。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真宗时“置纠察刑狱司,纠察官二人,以两制以上充。凡在京刑禁,徒以上即时以报;若理有未尽或置淹恤,追覆其案,详正而驳奏之。凡大辟,皆录问”。简而言之,对所有在京司法机关,不论地方机关如开封府,还是中央机关如大理寺,纠察在京刑狱司均有监督之权。它不仅有权被动核查司法机关按时汇报的徒刑以上案件,还有权主动监督;不仅有权平反冤错案,还有权纠举司法官吏的不法行为;不仅有权监督案件,还有权审理案件。所谓的纠察官“以两制以上充”即唐、宋两代,翰林学士加知制诰称“内制”,中书舍人加知制诰称“外制”,合称“两制”。而此时的王安石,官职正是“直集贤院,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御史台,既是监察机关,也是重要的司法机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五》记载:“事之最难者莫如疑狱。夫以州郡不能决而付之大理,大理不能决而付之刑部,刑部不能决而后付之御史台。”因此,御史台作为司法机关负责对疑难案件的审判;同时御史台作为监察机关,有权对官吏违法渎职案件进行调查。王安石错判“鹌鹑狱”的责任被皇帝赦免,却拒不谢罪的行为,正是御史台作为监察机关“肃正纲纪”的对象。所以,御史台对王安石启动弹劾,导致王安石的离职。

  权力与监督相辅相成,权力越大越需要监督制约。监督能够防止权力滥用,而制约则是实现公正的有效途径。司法活动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司法权必须在监督制约下运行。通过“鹌鹑狱”这一典型案例不难看出,早在宋代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司法权监督制约机制,其中既有对案件审判的监督制约,也包括对司法官员权力运用的监督制约,并且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文章节选自崔亚东主编的《法治文明溯源:中华法系经典案例解析》,商务印书馆出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