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司法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003245011/201712-0002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司法局 主题分类: 公安、安全、司法
名称: 市司法局2017年度工作总结(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01-25
索引号: 003245011/201712-0002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司法局
主题分类: 公安、安全、司法
名称: 市司法局2017年度工作总结(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01-25
市司法局2017年度工作总结(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发布时间:2018-01-25 00:00 来源:市司法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7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省厅“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安徽现代司法行政体系建设”决策部署,以持续推进平安宣城和法治宣城建设为中心任务,以过硬队伍建设和全面建成应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抓手,以推进“互联网+司法行政”为引领,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基础性、群众性、服务性、保障性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市司法局制作拍摄的法治动漫《扬子普法记之宪法篇》荣获安徽省“争做中国好网民”系列网络原创作品二等奖,宁国市被评选为全国第三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3名律师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律援助律师”、“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律师党员示范岗”,1个律师事务所被省“基层党组织示范岗”,2名机关人员分别被评为“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省司法考试工作先进个人”。先后推荐申报了1个国家级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1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12个省级“法律六进”示范点,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连续11年获得省司法厅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创新发展

    1.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全市已建立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859个,人民调解员5911人,乡、村两级基层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县级医调、道交、物业调解组织全覆盖并有效运转,86个乡镇调委会“警民联调室”全部建立。绝大部分调委会有效落实了办公场所,村居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实行案件补贴和“以奖代补”制度。围绕各级两会、“七一”、“十一”、“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时间节点,实施了全市人民调解“化解纠纷 筑牢防线 喜迎十九大”等专项活动,全面推广“宣城调解七法”应用,截止10月份底,共调解矛盾纠纷19111件,调解成功18835件,成功率达98.56%,协议履行率100%,已调结纠纷回访率100%,无因调解不当而引发自杀、民转刑、群体性事件。已报送48期《全市人民调解研工作判预警专报》,下发48期《全市人民调解工作预警意见》。编印《人民调解指南》丛书2000册下发到全市各人民调解组织。指导协调完成市局、郎溪、绩溪等三部人民调解工作宣传片的拍摄工作。完成“十大金牌调解员评选暨宣城调解七法”技能比武大赛工作,全市乡镇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继续推进,积极协助市综治办抓好市级大调解中心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与省南湖戒毒所建立“驻所联调”机制,积极开展与市中院的诉调对接工作。

    2.全面提高社区矫正水平。开展了全市社区矫正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抓平安、促规范、保平安”专项治理、联合市档案局开展社区矫正档案管理达标升级等一系列活动,不断规范社区矫正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在充分发挥现县级社区矫正中心执法平台日常监管作用的同时,落实公检法司联合执法长效工作机制,全年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 3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4次,共下发督查通报10次。要求上报整改落实情况6次。二是深化精准矫治工作。启动心理咨询师提升工程,着手为基层一线培养更高资质的二级心理咨询师。继续实施未成年人“N+1”关护工程,针对特定人群和“启思个案”对象开展精准矫治服务。扩大手机定位和电子腕带监管的覆盖面,为社区服刑人员配备了GPS定位手机,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电子腕带监控,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

    3.努力提升安置帮教质量。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下,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一是加强衔接管控工作,不断加强与法院、看守所、监狱的联系,做好法律文书和安置帮教对象交接。二是强化帮扶教育措施。制定《全市安置帮教工作年度要点》,建立安置帮教季度检查工作机制,召开全市安置帮教工作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十七部门《关于加强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与民政、人社、团市委、妇联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帮教谈心活动和关爱服刑在教人员贫困未成年子女“寒冬送温暖”以及“黄丝带帮教行动”等活动。全市共开展各类法律咨询60余场次、心理咨询10余人次、技能培训4场次、组织参加企业招聘会1场次,共为300余名安置帮教对象送去了法律咨询、经济慰问、就业援助等帮教活动。三是安置帮教基地建设逐步推进,目前我市共建有各类过渡性安置基地23个。

    4.坚持不懈夯实基层基础。全市共有副科级建制司法所88个,工作人员283人,专职副科级所长75人,配备率85.22%。司法所办公及业务用房基本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公用经费及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均落实到位。完成对 21个“省级示范司法所”和21个“市级模范司法所”的年度检查。根据省厅统一部署,召开全市司法所建设规范提升工程会议,下发《全市司法所建设规范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继续加强司法所新形象标识建设工作,已完成65个所的建设。

    (二)全面推进法律服务创新发展

    1.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1个市级、6个县级司法行政综合服务中心、88个乡镇司法行政服务站、729个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初步建成,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业务作用开始发挥。统筹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信息化平台和“12348”热线“三大平台”相互衔接畅通,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一体化”运作。根据省厅统一部署,加紧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二期平台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实现 “互联网+司法行政”,推动法律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2.建设过硬法律服务队伍。一是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全市共有律师事务所49家,执业律师399人,全年律师办案  件,同比增长  %,市县两级“四大班子”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市直48家机关单位、23个乡镇均聘请了法律顾问,732个村居(社区)实现“一村(社区)一顾问”制度。开展律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培训,40名新执业律师参加集中宣誓。认真开展律所、律师执业监督检查活动 次,督促加强律所规范化建设和律师依法规范诚信执业。突出律师党建工作,独立律师党支部2个,推行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制度,积极开展“律师行业基层党建示范岗”创建活动,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3个、优秀党员7人。推进律师制度改革,成立律师维权中心和投诉查处中心,修改完善《宣城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采购法律服务暂行办法》《宣城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服务津贴补助试行办法》草案。二是加强公证队伍建设。全市共有公证机构7家,公证从业人员42人,办理公证事项3818件,同比增长11.5%。严把公证质量,在全市公证机构开展了公证质量自查和监管督查活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参与政府拆迁安置等涉及政府依法行政、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牢固树立公证员执业为民、便民惠民的服务意识,继续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活动,优化服务流程、缩短服务时限、降低服务收费、提供服务便利。三是加强司法鉴定队伍建设。全市有司法鉴定所6家(含广德),司法鉴定人57名,鉴定业务491件,采信率99%,实现零投诉。加强司法鉴定管理,开展年度司法鉴定机构考评和司法鉴定季度巡查,以司法鉴定名册编制、延续申请、年度考核为抓手,建立公正公平的长效监管机制。认真开展司法鉴定规范化建设推进年活动,组建司法鉴定惠民小分队,开展司法鉴定广场科普活动和司法鉴定送法到社区等公益活动3次,推出爱心帮扶行动和上门服务等便民惠民举措。先后制定出台了《宣城市司法鉴定诚信等级考核办法》、《宣城市司法鉴定年度执业量化考核办法》等4项制度,有效拓展监管维度。四是加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共有20个法律服务所,65个专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截止10月底,办理案件  890件,组织开展服务农村法治进程的“法耘田园”讲坛活动,通过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法治宣传教育讲座、在乡镇司法行政服务站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法律咨询等,有效满足农村地区法律服务需求。

    3.着力服务社会依法治理。一是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完成全市首次举办的司法行政系统执法资格认证培训及专门法律知识测试,进一步推进法律服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制定出台了2017年执法检查工作计划,完善了双随机、一公开“两单一库”信息,突出重点领域监督,开展2次执法检查活动,确保执法公正公平。二是主动完成信用信息公开,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梳理并公开权力清单,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体系,目前已在信用宣城网站、市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司法行政网站公示了120余条信息。三是大力加强人民监督员工作。修订完善了《宣城市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办法》和《宣城市人民监督员参加案件监督评议费用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了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培训、奖励、惩戒、退出等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专项工作经费3万元。举办了全市人民监督员专题辅导培训班。四是改善司法考试服务保障。认真做好2017年司法考试报名及资格审查工作。切实做好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备案工作,完成证书备案88件。首次举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颁发集中宣誓仪式和法律人才就业推介活动,20名代表参加宣誓活动,进一步增强获证人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4.努力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160件(含广德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3706件的112.2% 。结案4152件,结案率99.8% ,全市法援民生工程业务经费投入399万元 ,完成预算计划的107.7% ,支出399万元 ,支出率100%。一是狠抓制度落实。印发《宣城市法律援助2017年度重点工作及年度工作计划》,联合财政部门制定《全市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实施方案》。继续落实市两办印发的《宣城市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民生覆盖面。二是强化援助质量。严格执行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统一规范案件卷宗,严格信息化系统管理,对案件办理全程跟踪,对已结案件满意度100%回访,常态化组织听庭、案件评议、典型案例库建设、同行评估等活动,全年援助质量“零投诉”。三是丰富便民内涵。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标准化,“12348”热线接听、值班律师解答等服务规范化。基层法律援助站点职能充分发挥,有效缩小全市“法律援助服务圈”半径,确保“乡村一小时,城区半小时”即可申请到法律援助。畅通“绿色通道”,全年免审查援助1628件次,送援上门518件次。加强协作,开展农民工、妇女、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军人军属等重点群体法律援助专项维权活动41场次。拓展援助内容,配备心理咨询师,引导群众依法维护权益的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平复弱势群众心理怨情。 

    (三)全面推进普法宣传创新发展

    1.狠抓制度设计,推动常规性工作规范运行。探索实行季度例会制。加强对县市区工作指导,实行季度工作例会制度,对省、市部署的常规工作进行提示,重点工作进行推进,难点工作进行分析,帮助基层理清工作思路、压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普法责任清单制、公告制。结合年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和重点普法目录,制作“谁执法谁普法谁开展法律服务”责任清单模板在全市388家单位门户网站上以“一单清”的形式公布,强力推进部门普法责任的有效落实。推动实行普法主题活动责任制。针对不同普法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主题活动。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组织发动市区两级275家单位组织开展“入户走访送法进家庭”、“路段巡查街头法治宣传”、“联点共建送法进社区”、“《民法总则》巡讲进社区(乡村)”、“小手拉大手送法进校园”、“与法同行法治进家庭”等六大主题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年度21场的“法律六进”、“以案释法”巡讲,58场《民法总则》进社区(进乡村)活动。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开展年度9场公民旁听庭审活动。协调市委党校将公民旁听庭审活动纳入市委党校主体班次的教学内容。指导市教体局推行命题法治教案年度征集评选。指导市妇联组织开展“建设法治宣城 送法到家”系列活动等。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大内司工委,出台《2017年“江淮普法行”活动方案》,以“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 加强建设法治宣城”为主题,围绕平安宣城、法治宣城建设,组织开展“普及行”“宣传行”“督查行”活动,组织开展以案释法制度情况、“江淮普法行”督查活动。

    2.狠抓工作创新,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品牌发展。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先后三次专题讨论研究法治宣传工作,有力地推动法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纵深发展。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自主研发“机关集中学法月”网络、手机考试系统,编辑涵盖宪法、党章、准则、条例等在内的945道网上测试题。先后组织了两场网上集中法律知识测试,全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考率97.9%,80分以上占87.5%。推动“法律六进”触角不断延伸。进一步深化“法律进家庭”工作成效,启动实施“法治家庭”创建活动,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市委宣传部、司法局、法宣办等6家单位联合出台年度活动实施方案,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张平两次召开工作部署会、工作推进会。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围绕“美好生活·与法同行”主题,组织实施“六大行动”,即:家庭法治教育读本普及行动、“与法同行·法治家庭”创建行动、最赞“心动法治家庭”年度评选行动、新市民“家在宣城·守法圆梦”行动、“法律六进”延伸行动、准普法“春风化雨”行动,为实现全市“百千万”法治家庭创建目标,迎接党的十九大,服务大局贡献力量。自4月活动展播以来,全市已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工地”活动356次,举办各类法治讲座298场,以案释法170场,法治故事巡讲32场,巡回法庭53场,开展法律援助3669人次,化解矛盾纠纷5323件,“一对一”法治帮扶148次,赠送发放“法律进家庭”宣传资料8.1万份,惠及人群超过12万,受到了《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宣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正面宣传。推动基层法治实践成果转化。加大典型案件的示范指导作用,在全市组织开展编印《基层社会治理适用案例选编》工作,认真梳理近年来全市典型案例,通过适用案例,以身边事教育、引导、启发身边人,实现“精准普法”。积极构建起“一网两微”的互联网+普法宣传新格局。围绕党的十九大召开,升级改版宣城普法网,整合“宛陵普法”、“宣城普法”微信、微博,开通宣城普法手机短信平台,结合重要节日和敏感时期,第一时期发布法治动态、法治信息、法治短信,精心打造集“微普法、微官网、微服务”于一体的宣城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让群众们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文化有了新渠道。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宣传工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信息审核小组,确保网络信息工作质量。制定《网络信息联络员岗位职责》,对网络信息的稿件要求提出明确要求,并实现月通报,进一步压实责任。截止9月底,我市已编辑发布法治信息2073条,微博1454条,微信673期,手机短信313期。

    3.狠抓工作推进,争取重点难点工作协调解决。 针对法治文化建设这项重点难点工作,多方协调,共同推进。启动市本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人大政协支持,年初以政协提案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市级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的建议,积极与宣城军分区、敬亭山管委会、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多家单位衔接,找寻合适地点,积极争取立项建设。加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设计宣城法治动漫形象,启动 “1+X”法治动漫工程,第一批市工商质监局、宣州区、郎溪县、宁国市、泾县法治动漫已经制作完成,并顺利地参加了全国第十四届法治动漫徽电影作品征集和全省“法润江淮”法治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第二批市妇联、市城管执法队、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的法治动漫作品也正在制作中。同时,加强地域法治文化内涵的发掘整理,发动地域文化“法治元素”“寻宝”活动。目前,已发掘整理出宣州区的看门太守、禁赌碑记、水牌令,绩溪县的虐政石、家规家训,旌德县的井水不犯河水,宁国市的化洽亭等法治文化故事10余篇。挖掘地域法治文化内涵。加强普法典型人物推介,推出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普法老人葛彬、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热心人俞德忠等。加大“一县一品”培育力度,指导郎溪县打造本地法治文化创作基地,鼓励宁国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每月一主题”活动,支持绩溪县将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纳入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内容,推动旌德县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开展旅游季普法等。

    (四)全面推进队伍建设创新发展

    1.从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压实党组主体责任。制定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机制、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研究出台《市司法局2017年度党建工作方案》。制定党建工作“一单清”,党组履行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履行分管责任,班子其他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做到责任清,任务明。落实“两个责任”。突出抓好党风党纪教育,深化公职人员岗位廉政教育、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严格执行《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宣城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考核办法》。驰而不息地加强作风建设,加大明查暗访、惩戒问责和公开曝光力度。坚持落实厉行节约、公务接待、公车管理、津补贴发放有关要求,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和落实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实行重大事项“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分批组织党员旁听法院庭审等开展警示教育,推进以案释纪、以案示警。深入学习贯彻《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化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积极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组织市区两级司法干警赴市廉洁文化建设成果展示馆,开展 “不忘初心、廉洁从政”主题教育。

    2.扎实开展理论学习。扎实推进主题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出台了实施方案、具体行动方案、宣传方案等,制定“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实施方案、行动方案等,并扎实开展周集中学习、周报告、专题交流讨论、“三个一”专题活动等。推进机关理论学习。制定2017年度理论学习计划和年度集中学习计划安排表,建立健全机关理论学习五项制度推动理论学习,组织开展  次集中学习, 次集中交流研讨。邀请专家辅导,开展挂职、调学、考察汇报讲学等活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制定2017年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重点把党建工作纳入培训内容,加强五大发展理念学习培训,提高干部运用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

    3.扎实开展党建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建党96周年系列活动。围绕“保持党员先进性 喜迎建党96周年”主题,组织开展“召开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走访扶贫联系户、参加志愿服务、文明创建入户走访、表彰优秀党员、慰问老党员”等系列活动。开展“争做合格党员”行动。坚持“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推动党员做到“五带头”,开展党员“一句话”承诺活动,推行依岗承诺、组织审诺、公开示诺、全面履诺、组织督诺、综合评诺的“六步工作法”。开展“党员固定活动日”活动。推行“党员活动日”制度,明确每月19日为党员活动日,以党小组为单位固定学习组织开展“喜迎十九大,建功十三五,讲述身边的廉洁从政的故事”主题演讲,正面引导全系统人人尚廉。

    4.加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通过会议传达、开展培训、检查等方式推动局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关于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等文件制度的落实。完善干部思想动态研判制度,推进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预警处置和问责追责,在律师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以“四信”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立足新形势下网络舆情新情况新特点,制定《市司法局舆情应对工作方案》,建立舆情监控分类收集机制、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突发事件不间断监控机制、网络舆情专家团队联合处理机制。6月份,出台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舆情应对工作约谈办法》,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制定落实司法行政系统宣传信息工作计划,切实加强网站、微信、微博及社情民意信息等系统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建设管理,并见该项工作纳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年度综合考核内容。

    5.讲述身边的感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普通党员上党课”先后安排3名优秀党员,以党课形式,讲述自身工作中的奉献和感悟。7月18日,组织开展“喜迎十九大,建功十三五,讲述身边的青年先锋司法干警故事”主题演讲,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讲述身边优秀的司法干警。11月份,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讲述身边的感动”为主题的“优秀党员讲述党章在我心中”、“普通党员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等系列活动,组织3名优秀党员、3名普通党员,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积极弘扬机关正能量。

    2017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虽然取得了预期工作成效,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一是工作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系统队伍力量、基层基础、经费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县区司法所存在“一人所”情况等。二是领导班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人员“老化”,力量不足。三是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还需强化。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行业党员的身份意识、归属感和党性意识需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四是法律援助工作存在困惑。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援助管理机构和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存在管办不分、自办自监的问题。五是律师管理工作提升渠道不畅。一些部门的具体规定和操作程序对律师调查取证等带来不便,通过个别协调或者联合发文,只能解决个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