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战略定位,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加强重点领域保障,积极防范化解风险,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8.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扣除上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3.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82.6亿元,增长3.9%。
(一)努力统筹资源,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全力组织收入。持续加强对我市重点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析研判,对重大收入项目和关联企业交易采用清单化管理,摸排异常交易,挖掘增收潜力。二是积极争取资金。认真研究上级资金文件和政策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和上级资金支持。全年共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79.1亿元,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9.5亿元、增发国债36.7亿元、超长期国债5.4亿元,争取新增限额发行债券109.4亿元。三是盘活存量资源。加大闲置资产处置力度,通过出租、出售、划转等多途径盘活闲置房产,重点推动市直直管公房市场化转让。全年盘活存量资金43亿元,进一步提高了财政保障能力。四是抓好非税征收。挖掘收入增量来源,强化财政票据“线上+线下”监管,减缓减收因素影响,1-11月,全市非税收入完成63.9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收1.84亿元。
(二)促进民生福祉,优化发展民生事业
一是巩固社会保障水平。统筹5.4亿元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排3.2亿元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和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就业补助资金1.68亿元用于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服务健康宣城建设,支持实施健康口腔、出生缺陷防治提升、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三大行动。二是加大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全市教育支出45.7亿元,同比增长3.4%。支持扩大公办学位供给,满足群众就近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需求。统筹2.8亿元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统筹2.5亿元支持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严格落实学生资助提标政策,切实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三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投入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4.3亿元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出台《2024年市财政支持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统筹2.7亿元支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建设。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资金1.5亿元,支持家禽、黄牛、茶叶等产业提升,助力“宣城黄金芽”等特色品牌创建,助推农业产业兴旺。四是支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投入节能环保资金4.4亿元,保障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水污染防治等,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优化调整补偿断面和核算方式,实现我省首个跨“省、县、乡镇”三级横向生态补偿。联合申报全省唯一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5亿元。
(三)聚焦重点领域,护航经济回升向好
一是用好存量和增量政策。落实逆周期调节、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发挥政策“乘数效应”,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5.4亿元,推动“两重两新”政策举措落地见效。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统筹资金2.7亿元支持开展“徽动消费·美好生活”等促消费活动,在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支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筹21.9亿元支持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建设,保障宣城(上海)科创飞地运营,落实入驻租金和人才招引补贴政策,支持打造长三角名师、名医工作室。巩固深化长三角区域财政电子票据共享改革,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政府采购一体化协同发展。三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支持科技创新赋能,投入科技强市资金12.4亿元,服务科技力量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兑现企业奖补资金17.9亿元,支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促进外贸发展等重点领域,推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发展。四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平台,推动政策申报、审核和资金兑付“一网通办”,全年兑现财政资金2.9亿元,惠及企业1473家。落实政府采购领域“免收投标(响应)保证金”“电子保函”“政采贷”等惠企助企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资金成本超5.6亿元,成功融资近0.5亿元。
(四)强化财政管理,筑牢财政可持续发展根基
一是持续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健全基本支出标准体系,调整物业费等单项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常态化开展政策项目清理,全市清理退出政策已到期、目标已完成、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等预算项目228个,压减资金3.2亿元。编制公共服务、产业扶持和重点建设三类重点保障事项清单,集中财力办大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分类分档收缴国有资本收益。二是纵深拓展预算绩效管理。牵头编写预算绩效管理操作指南并在全省推广使用。选取道路桥梁日常维护、城区绿化养护等公共服务项目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推动财政资源高效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全面提升。发挥绩效评价穿透式作用,强化绩效结果运用,2024年全市财政重点评价项目139个、涉及资金49.2亿元,评价后核减3.8亿元。三是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模块上线,将市本级事业收入财政专户、社保专户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信息化赋能财政资金高效管理。四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出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管理办法,强化主管部门监管职能和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深化政府公物仓平台“一张网”,推动资产调剂共享,全市入仓资产7844件、出仓资产5990件。
(五)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一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始终坚持“三保”项目在预算安排、支出执行和库款保障上的最优先顺序。全市安排“三保”预算143亿元,支出142亿元,确保基本民生项目保障到位、工资足额发放、经济社会运转平稳顺畅。建立“三保”运行应急预案,构建基层财政运行监测体系,确保“三保”不出问题。二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抢抓较大规模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债券资金,争取多化债、早化债。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持续做好政府债务风险监测、研判工作。落实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评定和通报、隐性债务问责定期报告制度,牢牢守住资金不断链、债务不“爆雷”、风险事件不发生的底线。2024年全市政府债务限额797.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226亿元,专项债务限额571.7亿元,全市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三是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开展年度财经纪律重点问题专项整治,排查问题25个,涉及资金658.28万元。开展市直单位财务专项检查,推动各单位切实履行财会监督职责,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开展代理记账行业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核查机构251家,处理处罚机构14家。
(六)突出党建引领,打造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一是加强财政机关文化建设。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政令财行,财随政走”,持续打造学习型机关,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三会一课”“安徽干部教育在线”等线上线下多途径组织学习,夯实思想根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制定学习方案,组织交流研讨,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组织干部赴廉政教育基地1次、观看警示教育片8次,引导干部职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坚持“党建+”模式,不断丰富“财心财智·红管家”党建品牌内涵。聚焦“党建+为民服务”,在全省率先推出“公安交管收费退付电子化”改革,大幅缩短退费周期,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聚焦“党建+助企纾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聚焦“党建+乡村振兴”,持续强化财力保障,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注重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实施年轻干部能力提升行动2.0,开展预算管理、国库业务、政府采购等专题业务培训,依托“阅读分享”“实操培训”“擂台对抗”“课题答辩”等形式,为年轻干部交流思想搭建平台,营造能力提升、比学赶超浓厚氛围。突出专业专注,通过打造“财政讲堂”载体、建立“局务例会”授课制度、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鼓励干部参与巡视巡察等方式提高干部履职能力。推动干部交流轮岗,加大统筹使用年轻干部的力度,全年安排年轻干部科室间交流学习2人次、交流轮岗11人次,有效补足干部经验、经历短板。
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契机,谋划用好专项债资源,增加有效投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区域、产业、科技等政策协同,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支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强化政府性资源综合统筹,把依托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等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全市范围矿山整治、砂石开采。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加快经营性资产处置进度,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加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三)深化财政领域各项改革。巩固拓展零基预算改革成果,强化跨部门、跨层次政策资金统筹,持续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提高预算刚性约束,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加强“四本预算”统筹衔接。推进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宣城经开区、宣州区利益联结机制。继续编制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四)提高财政风险防控能力。全力抓好基层“三保”工作,不断加大基本民生投入,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进一步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优化财会监督方式方法,严肃财经纪律。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锤炼干部政治品格,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财政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持续加强培训锻炼,锻造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能力。从严抓好监督管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